(沒創意的標題,我承認XD)
繼上次「獨自一人。台北漫遊」後,因為覺得台北還有不少景點待我一親芳澤,就有這篇的出現啦。
這次是有計畫的喔,是我和高中同學一起訂定的:
Day1–2/12(四)上午:三峽祖師廟;下午:大湖公園;晚上:饒河街夜市
Day2–2/13(五)晚上:臺北燈節
Day3–2/14(六)國立故宮博物院
Day4–2/15(日)下午:臺北探索館
—
台北縣三峽鎮古名「三角湧」,清朝時期開始有漢人前來開墾,發展到日治時期一度是台灣北部「藍染」重地,還曾獲得日本皇室讚許!染布事業隨著西方機器紡織品低價搶市而沒落,然而在此同時煤礦的發現又將這個小鎮帶向繁榮光景,但煤礦開採日漸困難後,三峽再度恢復平靜……。
不過,載浮載沉之間,也使得三峽成為人文薈萃,古色古香的地方。
我們九點半來到這裡,熱鬧的早市幾乎快把我們之間的談話掩蓋,走過市集後,警察局的旁邊,就是祖師廟了。
▲警察局,照片左側是老街入口。
▲警察局旁,盛開的花(到底是櫻還是桃呢?我分不出來耶)。
關於清水祖師(下引用維基百科資料),又稱「麻章上人」,閩南多稱其為「烏面祖師」。臺灣民間通稱其為「祖師公」;更有稱其為「落鼻祖師」。有關清水祖師的傳說很多,各廟記載皆有差異。
三峽祖師廟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1767年。建造上和其他寺廟有許多不同點,例如瘦長的外型等等,堪稱臺灣雕刻藝術精髓之集大成作。不過廟內空間不大,簡單地繞過一次,並沒有參拜就離開了。
▲祖師廟全貌,不是假日,人潮依然不減,拍照時機很難抓。
▲廟身近照。
▲廟內精湛的雕刻藝術。
▲廟旁的橋。
旁邊就是遠近馳名的三峽老街了,現在所看到的老街是依據日治時期「街道改正」後的樣貌復原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商家,聚集了台灣各地的名產,不過最出名的還是「金牛角」啦~趕快買一個來嚐嚐,嗯,酥酥脆脆(?),好吃!還有宜蘭小吃,是潤餅皮包冰淇淋和花生粉,好懷念啊~
▲老街,拍的時候很多店家都還沒開門,走完一圈後就都開了。
▲雖然我們只有「停」、「看」啦。
▲毛筆店前的大毛筆。
逛完老街,我們的腳步來到不遠處的三峽歷史文物館,愛看老照片的我,當然不能錯過這個寶地囉。館內有許多關於三峽鎮發展的點點滴滴,和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品展示。從平靜、繁華到恢復平靜,小鎮在歷史洪流中不斷蛻變。進入館中,有誤入時光隧道的錯覺。(礙於規定,館內文物無法拍攝)
▲三峽歷史文物館入口(原址為鎮公所)。
吃著金牛角,午餐後稍作休息,下午我們就殺(殺很大~)到了「大湖公園(Big Lake,呵呵)」,很平常的一個湖,不過下午時光來這邊悠閒地走走,舒展一下積累了一學期的壓力,還是不錯的。順帶一提,有不少人來這邊釣魚,真的釣得到嗎?
▲公園一隅。
▲湖光山色。
▲巧遇試運轉中的捷運內湖線列車(預計2009/06通車),旁邊就有一個大湖公園站喔,不知道從那裡看到的大湖景色如何?
馬不停蹄,離開大湖後,我們又乘著公車,到松山車站接到同學的母親,然後三人一行,就在著名的「饒河街觀光夜市」解決啦~
饒河街夜市是如何興起的呢?讓萬能的維基百科告訴我們:
饒河街與松山車站一帶舊稱錫口,
因基隆河水深、此區又臨河濱,得舟楫之便,逐而成為基隆、宜蘭貨物運至臺北之轉運站,當時商賈雲集、舟船輻輳,極一時之盛。日治時期改名松山,後又因港岸河水淤樍,停泊船隻漸少,再加上八德路拓寬後,饒河街成為次要道路,商業活動大減。政府為了改善當地商家生計,遂於1987年成立觀光夜市,為台北市第二條觀光夜市。夜市內容琳琅滿目,除了小吃外,各種日用百貨如服飾、皮鞋與金飾等亦物美價廉,此外還有民俗技藝表演及土產展售等,到現在已經是外國觀光客夜晚必來體驗台灣小吃的重要地點。
▲夜市入口,可以看出是個經過妥善規劃的觀光夜市。
▲同學的媽媽告訴我:「吃東西挑人多的地方準沒錯!」理由有二,一是材料新鮮;二是必定好吃,才會大排長龍啊。照片為大排長龍的胡椒餅攤,都要拉出火車站售票的那種竿子了,人客啊~您說誇不誇張?
第一天的行程就在胡椒餅的香氣和滿足之中結束了,由於走了不少路,當天一夜好眠Zzz……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