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消費端和銷售端兩敗俱傷的跨境交易壁壘

長期以來我都相當關心電子支付的議題,

正好上週的資管專題討論課程,

請到了藍新科技總經理暨創辦人詹聖生先生,

帶來「台灣電子支付工具介紹」

這篇是修改自我的課後心得,有些我對電子支付的小小觀點,

請多多指教XD


 

提到電子商務,詹先生有他讀到的見解。他認為電子商務是「虛擬的零售業」,開一家店即可涵蓋大量人口;然而電子商務卻不如網路無國界般,他是「有國界」的。金流和物流,是跨境交易所不可避免的嚴峻課題。在年成長率逾二成的電子商務市場中,電子支付的發展十分具潛力。

傳統的電子支付以信用卡、ATM轉帳為主,近年來線下的超商支付成為消費端新寵,不過均免除不了重複輸入資料的通病,於是出現所謂「第三方支付」,在減少繁瑣流程的同時,並能達到所謂「交易履約機制」的買賣雙贏局面。最後他也鼓勵在座同學,由於政策鬆綁,現在正是電子支付發展的關鍵時期,可以思考此一領域可能存在的新機會。

在台灣,電子支付早已深入你我的日常生活。其影響之深,尤以台灣的偏鄉地區(花東、離島或山地鄉鎮)為甚。透過線上虛擬金流和快速便捷的實體物流,居住在上述地區的人們也能與大都會同步享受最新穎的商品和服務。不過在跨境交易方面,在「資訊流」無國界而「金流、物流」有國界的情形下,消費者面臨「望物興嘆」的窘境,賣家也難以觸及到位於國外的淺在客戶。跨境第三方金流的出現,確實打破了物、金流的傳統限制,大大促進跨國交易。

個人以為,對於跨境交易,相對實體商品必須考慮物流和可能的詐騙問題而需要複雜的第三方支援,「虛擬商品」(如線上音樂、圖書、軟體等)卻只需要處理金流即可,物流和資訊流基本上是結合的。然而,在 App Store 可以跨國銷售的成功案例後,音樂(或圖書)平台的發展卻是顯得保守許多……。

當然,對於發行商而言,自行將音樂上架數位平台,除了盜版考量,亦是一個艱難的通路衝突問題。更不用說諸如某日本音樂平台聲稱是「跨國金流問題」這種明顯是欺騙無知消費者的行為了。身為一個消費者,我所感受的真實情況是,不論如何防堵,盜版一直都存在,對於一個堅持貪便宜使用盜版的人,將音樂放上網路與否「完全不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唱片業者想藉由不上線防堵盜版,最終只會讓音樂人選擇「面對現實」(將音樂放在網路上)的發行商。本地代理商的角色,在音樂數位化後也不會消失,「再中間化」的機會仍在。例如在實體行銷上(演唱會、Live Show、附贈特典等),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仍然需要代理商的協助;又如「虛擬音樂、實體特典」的方式,或許可以是一種兼具獲取音樂的方便性與收藏價值的作法。一味地墨守成規,拒絕接受新方式,之於發行商,之於消費者,均是非常可惜的決定。音樂(圖書)能否透過數位的格式「走出國界」,背後的莫大利益如何把握,正考驗著發行商的智慧。

前些時候國內最大線上音樂平台 KKBOX 宣布推出推出單曲下載,台灣 WIRED 所刊出的一篇「總編輯觀點」文章標題下得很好:

「不把客戶當小偷,小偷就會變成你的客戶」。

 

Sol Lee

Taiwanese. (A little) Python & R & Java programmer. I have interest in IT and A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