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 2012:願數位出版更加成長茁壯

是的,今年也不免俗的去人擠人參觀書展了。

由於網路書店和數位閱讀的興起,書展在大眾心中的地位已經不同以往。

心態也從撿便宜逐漸轉變為出版趨勢的吸收…。

或許是今年的過年來得早,2/1~2/6的書展展期讓剛結束春節連假的人們有點措手不及。

一位花蓮的朋友告訴我,今年書展實在辦得太早,大學生的寒假才剛過一半呢(笑)。

不過仔細想想,辦在這個時間點並不意外,主因有二:

1. 搶攻青少年的年節紅包(或許還有上班族的年終獎金)

2. 下週高中以下即將開學

所以要賺趁現在啊(爆)


早上搭捷運去,從捷運站開始就讓我感到…不。從之前在網路上搜尋書展的訊息開始,就讓我覺得:

 

「書展20歲了。書展基金會,您累了嗎?」

 

 整體相較往年不但沒有進步,甚至連作為一個展覽最基本一些環節都被忽略:

 

1. 地點:這個是老問題了,近年來一直有興建單一大型展演場地的請命。現在已經有南港展覽館(南展),可容納超過兩個世貿一館的攤位數,理應足以負擔書展。對外交通也因南港線東延段的通車而獲得解決。而且二館(動漫館)的人潮實在過多,踏入館中簡直快要窒息。您有聽說過看個展要排隊的嗎?不用出國,只要來動漫館就能讓你體會到世博的排隊感受(爆)。另外台北的冬天多雨,撐傘搭接駁車對於一個「國際級大展」實是多麼不堪。 種種跡象令我不解,為何今年不是將書展移往南展,而是讓規模和廠商參展意願都不及書展的電玩展進駐呢

2. 網路及社群行銷:作為一個一年一度的大型展覽,卻沒有仔細思考如何在行銷上尋求突破。網站上的售票資訊只有右上角小小的貼紙,開展前一週仍未放上攤位分佈圖。即使ibon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但仍然應該多加宣傳,因為實地走訪發現仍有許多人擠在票亭,造成動線擁擠。面對行動裝置的興起,今年的官網仍然沒有行動版,攤位分佈圖只有肥大的pdf檔,根本不適合在device上面閱讀。就我所知,香港書展去年就已經有App的提供。(連燈會都有App了,書展加油好嗎?不要以為弄個Facebook給人家按讚就是網路行銷了!)

3. 會場指引:記得去年的書展不論是捷運廣播和會場週邊的指標都很多,今年都不見了。像我要往二館就差點走錯方向。

4. 展場基礎建設:今年依然沒有架設會場的無線網路,似乎是有trtc_1f這樣的SSID存在,但是看得到吃不到。和攤位負責人聊天時,他們也表示展場的網路狀況實在差勁的可以。廁所的數量也偏少,還好我十點半就到並沒有遇上人潮,否則實在難以想像。

TIBE2012-1  

▲只剩下捷運上小小的公告


 

以上抱怨結束。在這些軟硬體方面的缺失之外,其實今年的書展還是有看頭的。各家出版社依舊針對各類議題出版許多新書。台灣出版業的蓬勃發展,仍作為華文出版的火車頭,是值得驕傲的台灣之光。不過價格上相較網路書店並不是很優惠,而且還要自己扛回家(不然就是要付錢請宅配),所以用evernote記一記書名和ISBN,回去買就好。

正如文章開頭所提,書展的地位正在轉變。

(舉例來說,書展上市的某本新書定價750,書展上賣85折,網路書店只要79折,加上我有e-coupon又折掉50元,happygo又折十多元)

不過今天主要不是和大家分享我發現了哪些有趣的書籍,

而是我對「數位出版」的觀察。

可能和一般人不太一樣,我最近兩年都在注意數位出版(尤其是華文翻譯)的發展。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喜歡隨時重看喜歡的書,但不想要成堆的書在家裡佔空間。

數位書籍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正好滿足我的需求,只有少數幾本會買來珍藏用。


去年我所看到的數位書區,好像3C賣場,各家都推出閱讀器試圖以「硬體包圍軟體(內容),卻受限於不夠成熟的硬體(電阻式需要觸控筆、笨重、附加功能少、價格昂貴等),讓人們興致缺缺。今年廠商們捲土重來,紛紛推出以Android2.2+為基礎、電容式螢幕、CPU 1G+、容量8G以上,價格4千元以下的「平板電腦」,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方向,有Android豐富的軟體作為號召,可以大幅提升閱讀器的附加價值,也增加平台自身的知名度。

硬體ok了,那配合的軟體和內容呢?還遠遠不足。我到了某家在賣Android閱讀器只要3,990的攤位試玩了一番,結果閱讀軟體的使用體驗非常之糟糕:翻頁緩慢、書籤無法預覽、無法製作筆記、更難以想像的是放大的時候不是直接放大而是進到另一個頁面設定,意即「無法直接看到放大縮小的結果」,在旁解說的小姐聽我的抱怨尷尬得臉上都N條線了。這種完成度的軟體還敢推出來,讓我十分佩服廠商的勇氣。到底是在賣硬體還是軟體,也就傻傻分不清楚了。

另外閱讀平台方面,如今也進入所謂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家廠商如何做出自身特色,將是保持市場優勢的關鍵。目前各家廠商大概都有提供PC、iPad和Android平版的多平台,閱讀環境已經比較到位(雖然軟體本身如前述,缺點依舊很多)。這次我所看到最有意思的就是某H開頭平台的借書服務:和全國許多的圖書館合作,讓圖書館可以購買他們平台的資源,然後提供給持有該館借閱證的讀者借閱。隨借隨還對於讀者來說相當方便,圖書館也可以視借閱狀況機動調整購買授權數量,具有雲端概念的書城是非常好的idea。(我有透過我的學生證去交大的圖書館看看,有PC ADV,還是最新一期的耶) 另外一家由城邦集團和日本講談社合作的線上書城也很有特色,主打的是日本翻譯文學,第一波先推漫畫,三四月後開始推小說,挑選的書目還不錯,讓我開始期待小說的部份了。

對了,聽說三大電信業者也很積極在做啊(呵欠),但是這次他們是來賣手機的,根本不是展出數位出版平台的,就不多說了。

最後來談談內容。即使電子書閱讀硬體、平台再好,沒有內容的書城,就像沒有靈魂的軀殼,宛若「鬼城」。缺乏知名作家的熱門書籍、無法同步上市、平台識別混亂等問題不斷傷害電子出版的成長。我在和某個攤位的負責人聊天時,她無奈地表示,目前書籍的授權是將數位和紙本兩者分離,翻譯授權亦同。出版社為了節省經費,一般只簽紙本授權,身為電子書平台的他們除非直接和作者談,否則透過出版社就會陷入電子授權稀少的窘境。或許出版社有基於自身利益(如防盜版、成本、市場等)的考量,但數位閱讀已經是波不可擋的潮流,紙本書和電子書兩者其實並不衝突,轉為數位出版後並沒有改變出版社的重要性(如與作家之間的溝通、排版、行銷等),不必擔心被去中間化,反而應該積極轉型而「再中間化」!

作為一個數位閱讀的愛好者,衷心期盼台灣的出版業能再加把勁,讓數位出版能跨越最後一哩路,真正走入你我的生活。

各位數位出版的先鋒部隊們,2013年書展再見。

 

PS. 我回家後看到一則新聞,是介紹前面提到的那家J開頭平台(台日合作的),很感動終於有業者注意到紙本和數位同步授權,以及同步上市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Sol Lee

Taiwanese. (A little) Python & R & Java programmer. I have interest in IT and ACG.